城市更新典型案例解读 田永英:创新城市功能完善新路径 来源:雷火官网    发布时间:2025-04-26 14:05:53   阅读:1

  城市功能完善既是提升城市综合承载力、培育发展新动能的战略支点,也是构建基础设施网络、健全公共服务体系、优化空间布局结构的集中体现,更是让城市发展成果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的生动实践。近日,住房城乡建设部发布了第二批城市更新典型案例,其中济南舜泰广场解决停车难题的智能化方案、台州官河古道缝合城市生态的绿色环保实践、成都“金角银边”激活剩余空间的创新探索、芜湖人民城市驿站重构服务触点的温暖设计,充分体现了政策创新、科技赋能、文化驱动、多元共治的系统性变革,为创新可持续城市更新实施路径提供实践指引和经验启示。

  建立政策引领新机制。城市更新政策创新的核心在于摒弃“非黑即白”的僵化思维,打破“要素驱动”路径依赖,通过灵活的制度设计,推动土地、财税、金融等政策组合创新,在既有存量中挖掘并创造出新的价值,平衡公共利益与市场动力。近年来,各地城市更新条例、城市更新管理办法、指导性文件、标准,以及土地、财税、金融等支持政策陆续出台,城市更新立体化政策体系支撑作用逐步显现,推动一大批城市更新项目落地生根。济南舜泰广场探索土地分层出让新模式,充分盘活利用地下空间,商业兼容公共服务设施,实现多业态有机融合;成都充分的利用桥下、街旁、地下、基础设施周边、屋顶、滨河、低效用地7类城市剩余空间,通过功能植入、景观优化、文化融入、商业挖掘和公众参与等,以及容积率奖励、产权分割等政策工具协同发力,分类打造“金角银边”,拓展丰富消费场景,实现“一切有空间的地方皆可停留、一切能停留的地方皆能交往、一切有交往的地方皆有效益”。

  打造科技赋能新体系。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互为前提、相互促进,对城市更新影响深刻。科学技术创新为城市更新注入强大动力,城市更新为科学技术创新提供转化载体和应用场景。各地纷纷优化创新创业生态链,促进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城市建设、运营、治理融合,提升城市服务水平,实现“科技让生活更美好”的目标。台州官河古道护岸砌块里的光纤传感器和微孔生态调节系统,大幅度提高千年古河水质自净化能力;济南舜泰广场的AGV机器人,以±2厘米的精度误差穿梭在立体车库,存取车效率比传统车库快3倍;芜湖人民城市驿站的光伏发电玻璃幕墙,既能发电又能智能变色调节室温,使建筑成为“会呼吸的生命体”,智慧管理系统也能实时监测各驿站人流量、设施使用率,实现服务资源动态匹配。

  构建文化增值新模式。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城市是一个民族文化和情感记忆的载体。要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就要注重文明传承、文化延续,结合地方特色和时代要求,打造城市风貌。台州官河古道在保留文保单位原真性的同时,植入AR技术还原宋代商贸场景,游客扫码即可与虚拟历史人物互动,文化消费占比大幅度的提高,同时,举办非遗展示空间月文化体验活动,创建“非遗数字资产交易平台”,将章安剪纸等非遗项目转化为数字收藏品,让城市IP触手可及,实现文化价值转化。城市更新就是要通过挖掘本地历史记忆、精神认同等软性资本,以文化IP重塑空间叙事,提升场所情感黏性与经济附加值,并通过社群参与培育文化再生产机制,使更新从物理改造升维为社会创新工程,实现空间活化、产业升级与社会治理的协同共生。

  完善协同治理新格局。实施城市更新要善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集聚促进城市发展合力,真正的完成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成都“金角银边”项目成功引入“社区设计师”制度,居民借助VR技术亲身参与空间设计;非遗传承人走进台州官河古道“数字活化实验室”,把黄沙狮子舞转化成虚拟现实体验;芜湖人民城市驿站坚持“全时域+全人群”服务理念,通过打造人性关怀的“小空间”,传递出精准画像服务的“大温暖”,让快递员、环卫工、学生、老人等高频使用群体都能寻找自我的归属感。实践证明,“绣花功夫”般的治理智慧,是应对城市复杂系统挑战,实现城市功能进化的关键,“多元共治”的良好局面,是城市更新重塑城市活力,实现中国之治的坚实基础。

  城市功能完善事关高水平发展核心要义、高品质生活内在要求和高水平安全基础保障。一定要通过系统谋划、品质设计、匠心营建、精细治理,加快形成供需匹配、优质高效的现代化城市供给体系,推动城市运行更智能、服务更精准、管理更高效,努力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程度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舜泰广场是济南市高新区科技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最早且最为成熟的集中商务办公区,周边一公里内聚集大量办公人群。因建成时间较早,舜泰广场车流密度大、交通拥堵、停车缺口大,园区缺乏商业配套、休闲游憩空间,已极度影响园区营商环境,体育场地设施陈旧、功能单一、整体风貌较差,不足以满足周边群众的运动需求。2021年起,以城市有机更新为导向实施舜泰广场改造,探索土地分层出让新模式,实现多业态有机融合,打造运动、商业、停车综合体。改造后,新增车位缓解了舜泰广场停车难题,解决了交通微循环不畅问题,充分挖掘综合体育公园地下存量空间,形成了品质商务餐饮街、潮流食集、时尚精品零售街三大片区,实现了垂直功能复合利用,完善了片区功能。

  黄岩老城护城河由“一江三河”围合成环,是塑造老城“江南龟城格局”的重要水系框架,也是承载历史上水运商贸“官河文化”的核心载体。随着城镇化推进,护城河沿线空间逐渐被各类开发建设占据,以老旧住宅、危旧房、零散低效厂房为主,滨水岸线分割,整体功能单一,河道局部淤积,水环境不佳,呈现风貌老旧破败、消极无活力的景象。2020年起,为改善生态环境,保护历史背景和文化,优化空间布局,完善城市服务功能,按照“水清可观、岸绿可游、街繁可贸”总体思路,通过建设城市慢行绿环、完善基础配套设施、加强水环境治理和沿线景观绿化、打造官河古道文化商圈等方式,建设了一个集文化传承、休闲游憩、观光旅游、夜间经济于一体的“扁平化城市综合体”,为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

  为推动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积极探索精细化空间治理模式,成都市以提升城市建成区中未充分的利用、缺乏合理规划的剩余空间效能为抓手,挖掘桥下、街旁、地下、基础设施周边、屋顶、滨河、低效用地7类空间,紧扣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顺应市民对幸福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新向往,进行“金角银边”打造。坚持“一切有空间的地方皆可停留、一切能停留的地方皆能交往、一切有交往的地方皆有效益”的理念,将每一处剩余空间的价值最大化,通过场景植入、设施升级、功能叠加、社区融合等系列措施,2021-2023年期间,12个中心城区、3个城市新区共完成632处城市剩余空间整治提升,成为供市民休闲、娱乐、交往的高品质空间。

  芜湖市深入践行人民城市建设理念,让“处处围绕人、时时为了人、真正服务人”成为城市发展最鲜明的底色。2022年起,为着力解决环卫工人、外卖人员、快递小哥等户外工作者吃饭难、喝水难、如厕难、休息难等问题,创新打造“人民城市驿站”品牌,建设集用餐、休息、阅读、应急于一体的公共空间,累计建成并开放42座,真正的完成“小而美”“惠而实”。目前,芜湖市人民城市驿站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米”,已成为户外工作者的“暖心窝”、老百姓家门口的好去处。

  近日,江苏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等三部门(单位)联合发布《江苏省高效办成建设项目开工“一件事”实施方案》,推动建设项目开工“一件事”减材料、减环节、减时限,要求累计审批时限不超过10个工作日。

  近年来,江苏省苏州市对河道保洁工作实行常态化管理,保障城区河道水清、岸绿、景美,为市民提供美丽宜居的城市环境。

  四川省广安市聚焦群众需求,大力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工程。其中,电力小区海绵化改造项目作为典型代表,按照“+海绵”建设理念,精准破解小区难题,成功蝶变为生态宜居的“海绵型”幸福家园,为老旧小区改造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宝贵经验,成为广安老旧小区改建项目的典型样本。

  广安市以“亮山亮水亮文化”为理念,秉持“以山水定城、以文化铸魂”的发展思路,在系统化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过程中,优先实施西溪河沿岸生态综合治理项目。

  随着“好房子”国家标准《住宅项目规范》实施进入倒计时阶段,一场覆盖全国的居住升级行动正全面展开。截至目前,已有北京、山西、江苏、贵州、四川、山东等近十个省市结合地域特点,从标准制定、土地供应到建造工艺全链条发力,构建高品质住房建设体系。

  近年来,广东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将数字住建纳入《广东省数字政府改革建设“十四五”规划》,并按照《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数字化“十四五”规划》,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体推进全省住房城乡建设数字化发展。

  城市更新典型案例解读 范嗣斌:“可持续城市更新”成为解析老旧街区改造的示范密码





上一篇:慶陽水保工程讓群眾長享“綠色福利” 下一篇:【企业动态】全筑股份新增1件法院诉讼案由为建造工程合同纠纷案件履行